以下为内容简介一下振动式小型压路机的机型振动模型发展史,希望对想了解小型压路机振动模式了解的读者有帮助.
振动式小型压路机滚轮内具有两根转动方向相同, 同步旋转的偏心轴, 两偏心轴的旋转相位差为180 , 且偏心质量及偏心距分别相等, 保证了激振力合力沿滚轮圆周径向始终为零, 而产生激振力偶 M( t) =2rmew2Coswt。因此, 两偏心轴每旋转一周, 力矩方向改变一次, 形成了滚轮扭转振动。2 为交变力矩随偏心轴旋转而变化的四个典型位置及力矩曲线。
瑞典的 “Geodynamik AB”公司的 H.Thurner 博士建立了振动式小型压路机的振动式轮动力学模型,转化为“单自由度系统”, 该模型简单易懂,并能够对振动式小型小型压路机的动态响应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作用力及振幅的问题。但是该模型忽略了振动式小型压路机的水平位移,在研究时做了大量的简化,特别是没有考虑振动式轮与地面之间的滑转问题, 因而无法解释在实验中得到的一些重要现象。
针对 H.Thurner 博士所建的动力学模型, 长安大学孙祖望等在实验的基础上, 考虑了滑转在滚轮与地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 建立了一个“分阶段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以有无滑转作为临界条件, 将工作轮的动力学模型划分为“连耦-双自由度”模型,当激振力增大至振动式轮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时,滚轮与地面间发生滑转,而滚轮则继续向同一方向摆动,直至达到最大摆角并开始向反方向摆动时重新与地面连耦。该动力学模型是一个双自由度的强迫振动系统。滚轮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是否等于静摩擦力将成为划分上述动力学模型不同工作阶段。
T.S.Yoo 和 E.T.SeIing 于20 世纪70 年代针对振动小型压路机的振动系统提出了二自由度、线性、集中参数、弹簧-阻尼系统所描述的土壤-小型压路机系统动力学模型,可称之为经典动力学模型 。它计算简单, 为研究各参数对振动小型压路机性能的影响、振动小型压路机动力学参数的选择以及合理评价振动小型压路机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利用此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比较大,因此不能全面指导振动式小型小型压路机设计和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20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学者 Machet.J.M 也对振动压实系统进行了动力学理论分析。他认为在振动压实过程中,有振动轮与地面的接地工况,也有振动轮跳离地面的工况。该模型指出:(1) 振压系统有接地振压和跳振振压两种工况(2) 振动压实系统可近似用一个离耦的2 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描述。系统的第一阶振型主要反映了机架与减振器的特性,对减振效果影响较大;(3)系统的第二阶振型主要反映了碾轮与土体的特性,并随土体性质及密实度的不同而变化,对压实效果影响较大。
小型压路机经过这么多年的方展,基本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模块化的流程,可以应对现有的路面使用的需求,满足绝对数压实工作的需要.